不少人都有聽過「吸引力法則」:「當你真心渴望完成一件事時,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。」乍聽之下,這好像理想化的想像,但其實,吸引力法則的背後,並不只是玄學或迷信所能解釋的概念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現象有其依據。💎

心理學家 羅伯特·默頓在 1948 年提出「自我實現預言」:一個人對某個結果產生預期,這個預期會影響他的行為,最終導致該預期轉化為現實。

舉例而言,當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成功,他的語氣、態度與選擇將自然趨向積極,從而提升成功的可能性;相反,若一個人深信自己終將失敗,潛意識便可能產生自我設限,進而不自覺地避開機會,最終讓失敗成為現實。

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信念,我們的想法都會直接影響行為,最終會趨向活成那個被信念塑造出來的自己。既然如此,學習覺察與轉化內在信念,善用念頭的力量去活出一個更有意義、更圓滿的人生便值得我們深思。

💡覺察: 留意腦海中經常浮現的想法

我們每天腦海中都充滿自我對話,當你開始覺察自己內在的對話與信念,或者就會發現:
這些對話都是偏向負面的——你可能會無意識地對自己貼上標籤,例如:「我成日都做唔好」、「我唔夠好」、「我係一個失敗者」等等。這些負面標籤未必是事實,即便是事實,但如果沒有覺察到想法如何影響行為,會變成你行為背後的「自動導航程式」,默默地影響你的處事。你會根據這些信念作出選擇——甚至不自覺地避開挑戰、拒絕改變、不敢表現自己。

現在,邀請你讓自己停一停,靜靜地問問自己:

– 我腦海中最常出現的念頭是什麼?
– 這些念頭,如何影響我的情緒與行為?
– 它們是在支持我,還是在限制我?

💡轉化:成長型思維 回應內在想法

當你覺察到內在負面對話時,不需要責怪自己,因為有這些想法十分正常。你可以嘗試用成長型思維去重新看待自己內在的對話。

由「我唔夠好」,慢慢轉化成:

– 「我仲喺學習中,但我願意成長」
– 「我值得被重視和理解」
– 「我係一個有能力面對挑戰嘅人」

你唔需要假裝完美,只要願意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,你已經踏出咗轉變嘅第一步。🎁

你相信什麼,就會活出什麼,那些你以為只是「想法」的東西,其實正在悄悄塑造你的人生。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信念,最終都可能成為你人生的劇本。所以,學會覺察並溫柔地轉化內在對話,就是走向更圓滿人生的第一步,從今天開始,讓我們一起練習,與我們的想法好好相處吧。✨

#心理學 #心理健康 #吸引力法則 #信念 #自我成長 #好治癒 #WholeWellness #HKFYG #青協